巍巍兴安岭,莽莽大森林。走进北纬47°的伊春,草木清吟,万物和鸣。这里,天更蓝、水更清、山更绿,生态更优美。
今年是“两山”理念提出20周年。作为全国重点国有林区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,伊春在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引领下,始终牢记“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”政治嘱托,围绕答好新时代新征程“林区三问”新答卷,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在保护生态中寻找PG电子游戏合集发展机遇。通过深化林业改革,创新生态保护机制,推动文旅、森林食品等产业发展,守住了“绿色家底”,更将其转化为高质量转型发展、可持续振兴的新动能。
生态是伊春最宝贵资源,小兴安岭大森林是最大家底。伊春拥有400万公顷浩瀚林海,森林覆盖率高达83.8%,有亚洲面积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,森林蓄积年均净增1000万立方米以上,生态产品总值(GEP)4240亿元/年,犹如一座巨大的“水库、钱库、粮库、碳库”。
走进伊春森工集团铁力林业局公司苗圃,轻基质网袋育苗技术正改写造林传统。“育苗周期缩短三分之二,造林成活率达95%。”技术员抚摸着郁郁葱葱的红松苗介绍。这项创新技术累计培育了7000万株优质树苗,支撑着伊春森工集团346万公顷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造林任务。
目前,伊春森工集团已推进33个苗圃标准化改造升级,建成8处省级保障型苗圃、2处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、2处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库,累计培育苗木3.04亿株,完成造林130.42万亩、中幼龄林抚育1094.74万亩。
伊春牢固树立“增绿就是增优势、护林就是护财富”理念,锚定在全省率先打造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地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持续深入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。通过全力全方位协同保护稳固生态基因库,为生态价值转换提供物质基础。颁布了《伊春市红松保护条例》和《伊春市废弃食用菌包污染环境防治条例》。构建起“林长+河湖长+田长”联动机制,实现森林资源源头管理“三到位、全覆盖”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万平方公里,接近市域面积的一半,构建起“1+61”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体系。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多年排名全省前列,是我国北方唯一一个“中国天然氧吧”全域化地级城市。
2021年,伊春将每年的5月23日设立为“伊春生态日”,进一步强化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,推动“两山”理念深入人心。继2023年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后,2024年又被确定为首批绿色龙江先行区建设城市。
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态,“绿色家底”就越厚实,发展的后劲就更足。多年来,伊春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,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,统筹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、林木良种基地、国家种质资源库、国家战略储备林基地建设,全面优化森林结构,提升森林质量。建立党政企一体化森防体系,构筑集资源保护、经营管理、应急减灾于一体的智慧林业指挥系统,连续21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,连续8年实现森林火灾“零发生”,使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筑得更牢。
伊春因地制宜打造自然保护地,形成了新青白头鹤保护区、中华秋沙鸭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23个、67万公顷,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,位居全省前列。小兴安岭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,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得到恢复性增长,红松、云杉等珍贵树种遍布山岭,中华秋沙鸭、白头鹤等珍稀禽鸟鸣唱山水,“虎啸山林”再现兴安。2025年,伊春成功承办“国际生物多样性日”活动,向世界展现了“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”的无穷魅力。
伊春通过实践探索出的“守绿换金”“添绿增金”“点绿成金”“借绿生金”等方法路径日益成熟。以科技创新催生“1234”现代化生态产业新质生产力,聚焦打造中国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、国际森林冰雪运动目的地、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,推进“无废城市”“零碳林场”“旅游+”多业态深度融合。旅游业由“一季红”变“四季红”,“九珍十八品”等更多“森林热量”“森林蛋白”从林间走上餐桌,备受消费者青睐,“菜篮子、果篮子、花篮子、药篮子”更加丰盈,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,生态“高颜值”转化为经济“高价值”,生态红利持续释放。
在汤旺河林海奇石景区的“森林茉茉”茶饮店,游客举着白桦汁饮品在打卡拍照,兴奋地说:“这杯饮料喝到了整个林海的清新!”这是伊春森工集团投资1.08亿元的桦树汁生产线,采用先进的膜浓缩技术生产的森林PG电子游戏合集饮品,极大提升了桦树汁的价值。
“近几年,集团入股海南国际碳排放中心,两个林场入选全国和全省碳汇试点,去年拿到2.76亿元绿色金融贷款,今年7月完成伊春市首单‘龙江绿碳’交易,生态价值正转化为真金白银。”伊春森工集团碳汇负责人陈立坤说。
伊春倾力打造的“林都号”“伊春号”两列旅游列车,一经开通即备受欢迎,被誉为“轨道上的豪华游轮”,凭借卓越的品质与独特的体验,赢得国际游客高度赞誉,先后入选“全国第二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、2024旅游产业影响力案例、2024年冰雪文化十佳案例”,成为黑龙江省文化使者,载着八方游客驶向诗与远方。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。伊春不仅拥有浩瀚林海,还有着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,雪满人间,霜落长河,冰雪与森林的“协奏”将小兴安岭的冬天渲染得意境丰富,恍如童话世界。
上一个冰雪季,伊春在全省率先设立“伊春冰雪日”,再度跻身冰雪游热门目的地,入境旅游增长382%,冰雪赛事活动、冰雪体验项目、冰雪特色演出等一系列具有差异化优势的新场景、新体验,让“国际春”成为国内外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上的热门IP,澎湃的冰雪热情焕发出新的活力,冰雪“金银”的成色变得更足。
行走在林都大地,绿水逶迤、青山相向的诗意生活,草木繁盛、花鸟为邻的田园风光,带来的美好体验可感可及。
这份惬意是生态宜居,衣食无忧,是产业兴旺,共同致富,是当下林区职工生活的真实写照,是荡漾在绿水青山间的幸福味道。
曾经响彻小兴安岭的“顺山倒”森林号子,如今搬上了文旅表演中。放下斧锯的林区人化身“新林人”,从采伐变为“造林护绿”。抓转型、谋出路,在林下种植、发展养殖、旅游康养等方面不断努力,加工农产品、打造农家乐、搞直播带货……林子不伐了,林区职工的日子却越来越红火。
再次走进溪水林场分公司退休工人刘养顺开办的农家院,刘养顺和老伴儿摘菜、洗菜,儿子刘同涛上灶掌勺,儿媳负责接待游客,忙得热火朝天。农家院经过不断升级改造,规模持续扩大,如今能同时接待20桌客人,每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,增收10多万元。
“老话说‘留得青山在,不愁没柴烧’,现在是‘守好绿水青山,不愁金山银山’,开农家院比砍树强多了!”刘养顺笑着说。
不远处方桂茹家的“如意农家院”更是发展成拥有8间客房、3户小院的特色民宿,“现在看,开办民宿这一步算走对了,黄金周收入就顶过去半年工资。”
近年来,伊春深入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林场示范创建,乡村林场公共基础设施完备度、公共服务便利度、人居环境舒适度显著提升,56个村(林场)入选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,嘉荫县红光乡燎原村、向阳乡雪水温村获评“中国最美休闲乡村”。同时持续巩固提升产业帮扶项目,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让职工群众就业不离乡,就近有钱赚。2024年,全市城镇新增就业、失业人员再就业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,城镇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。
奋进中的伊春,生态文明建设波澜壮阔,“两山”理念实践如火如荼。从昔日的砍树卖材,到如今的“点绿成金”,从林权制度改革到林业碳汇探索,从传统林区到智慧林业,从文旅“一季红”到“四季红”的华丽转身,再到森林康养产业的迅速崛起,伊春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双赢之路,以实干实绩诠释着新时代“两山”理念的深刻内涵。